查看原文
其他

路漫品牌联合创始人陈士林:中小律所还能这样联合做大做强 | 律新社专访

律新社 2021-01-21


采访 | 律新社主笔 王琼

撰稿 | 周正

 

2017年10月14日,由上海市法学会、华东政法大学、律新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新兴法律服务产业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论坛吸引了高校、企业、律所、投资界及媒体各界逾200人参加,被誉为法律服务产业的“G20峰会”。

 

路漫律师品牌机构是律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正切中了本届论坛新联合、新品牌的主题。顺应“互联网+法律”的时代潮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路漫致力于打造一个为律所及律师提供品牌支撑、运营管理、资源整合、专业支持、人才培养等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法律服务平台,成立十个月,已有14家成员律所,21家洽谈中。论坛期间,路漫品牌联合创始人陈士林接受了律新社专访,阐释解读了路漫如何通过行业联合、跨界整合、开放共享为律所、律所服务,营造法律服务行业的新生态。

 

路漫品牌联合创始人陈士林接受律新社专访

 

01

组织创新,为中小律所谋求大发展


路漫创始团队原先都在一家小有规模的律所执业,并担任合伙人、高级合伙人甚至是分所主任。近几年,律师行业这个相对古老传统的行业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大变革,十多年的执业经历或管理经验让路漫创始团队的律师们也在思考,如何在中小城市做大做强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何能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如何能形成一个更有价值的品牌?

 

路漫品牌联合创始人陈士林告诉律新社,有人曾总结过律师行业做大做强的三种方式:总分所做大模式的执行效率和理念认同比较高,但在制度管理或行业管理上有一些约束,而且各地法律服务市场千差万别,律所必须适应当地的产业特点和行业特点做出业务规划。“比如苏州这种比较开放的城市,市场竞争程度就比较高,而经济状况相对没有那么发达的地方,律师执业的生态环境又不一样,大所的分所在向这些地方延伸的时候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合并做大模式并不常见,而且需要多方协调,共同推动,合并失败的例子也不少。联盟做大模式近几年逐步为更多律所所接受,好处在于各个成员所之间相对独立,每个成员所都可以结合自身的状况扎根在一块区域,自主性较强,但同时又可以在一些案件的合作上进行合作匹配和资源互换。“当然,联盟成员之间相对松散,紧密度不高,毕竟每个所都有各自的诉求。”陈士林说。

 

已经有了观察和总结,也看到了各个模式的长短之处,如何创新成了路漫创始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陈士林表示,“以联合或合作的机制为基础,于是我们考虑能不能结合中小城市的特点,打造一个平台来引领中小律师事务所发展,同时也尊重各家成员所的独立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各家成员所在平台的引领下进行资源交换,这种交换可以是一个项目、一个产品、人才培训或市场开发。这样,成员所既有了独立性,又建立了一种快速反应的机制,使得各家所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一点点的优势,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通过这种新型的联合,中小所可以快速地发展做大。”

 

设想需要落诸于实践。2016年,路漫律师品牌机构成立。2017年1月7日,项目正式上线。在高峰论坛上陈士林也很高兴地宣布,就在前一天又有一家律所的加盟敲定,短短十个月,路漫的成员所数量已达14家,21家洽谈中。陈士林表示,路漫今年的目标是发展20家成员所,更远一点的目标是第一方阵100家。

 

路漫品牌联合创始人陈士林作论坛主旨演讲


02

修炼内功,打通任督二脉实现紧密连接


创新之路,摸索前行。“创立路漫是一个从思想碰撞到落地的过程,实事求是地讲,在落地之前我们心里也不是特别有谱,因为毕竟它需要市场的检测。”陈士林坦言。

经过初期的尝试,陈士林发现路漫的设想真正切中了很多中小律所的痛点,市场反应十分强烈,这给了创始团队很大信心。“我们发现,中小律师事务所普遍存在着跨所紧密合作、快速提升品牌、壮大人才队伍、扩大市场范围、有效资源整合等诉求,这才是路漫能够快速落地形成市场影响的最重要的原因。”陈士林总结道。

光有名义上的联合对中小律所真正快速做大做强还远远不够,与联盟模式的松散联合不同,路漫从创立之初就是为了实现中小律所的紧密连接。陈士林也打了个比方,“我们要打通任督二脉,把路漫变成一根主血管,形成一个大通道,但是要实现跟各家成员所之间的紧密联系,必须要有毛细血管,使得各家成员所甚至于落到单个律师都能够感受到路漫品牌的存在、赋能和融合。”

 

为此,路漫设立了“两委”来修炼内功——专业委员会和事业委员会。

 

专业委员会承担了四大核心职能:一、建立人才队伍,既有内部资源的整合,也有与外部的无边界合作,使得路漫内部有团队、有梯队,外部有顾问团队、合作团队,实现每一个领域专业人才的集聚;二、专业培训,包括自发组织、外部邀请、专项训练营和项目实习等,把学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通道;三、案件办理团队化,专业律师借专业委员会形成一个团队,实现常规案件本地办、重大案件合作办。办理形式包括专家队伍提供咨询、多家律所的律师合作办理及吸引外部优质团队配合;四、外部市场拓展,通过平台整合了优质资源或再进行提优之后,整体服务能力可以与大型律所比较竞争,大型企业也可以成为路漫的服务对象。

 

事业委员会则主要负责路漫平台的有效运营,包括行政、设计、媒体、普法等自建团队,也包括开放式合作的其他外部力量。“比如路漫目前就在和律新社进行积极的磋商对接,在媒体宣传和品牌运营领域借助专业力量。”陈士林表示,“同样,律所管理系统或大数据人工智能工具等都可以实现外部力量的借力,路漫要做的是基础建设,做好现有成员所的线下对接服务工作,做好资源的整合工作,把所有其他可能的端口都开放,开放共享能极大地提升平台自由度和效率。”

 

“我们有一个梦想,通过平台的资源整合之后,路漫律师能承接所有的法律服务需求,这一天我相信一定会到来。”谈及前景,陈士林信心十足。

 

 

03

有的放矢,逆潮流而上也能抢占先机

 

技术浪潮袭来,很多传统行业都受到了很大冲击,律师行业亦是如此。本届论坛的主题之一即为“新智能”,就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甚至颠覆法律服务行业,多位嘉宾都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反复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技术爆炸”。

 

当很多人都对“技术爆炸”感到恐慌,希望追赶上技术的步伐,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自行研发,但路漫却做的是一件“逆潮流而上”的事。陈士林解释道,“行业目前的潮流是个性化、智能化,而路漫其实正在更多着力的是标准化、可复制的一些业务,我们也用技术,用人工智能,但不被它牵着走。”

 

陈士林表示,路漫的定位就是中小律所的联合做大做强,所以更多地关注当前最迫切的实际需求,“在中小城市的律所当中,很多管理的工作并没有及时有效地展开,所以导致风险以及律师和律所之间的粘性不足。现阶段,路漫追求的第一个目标是把律师事务所中部分有共性的工作标准化,从而提高律所的管理效率和效能,以及降低风险。”

 

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法律服务还是以人的作业为主要服务提供方式。但同时,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发挥辅助作用,包括数据检索、大数据报告、诉讼策略的制定、诉讼结果的预判等等,大大提高了律师的工作效率。

 

将法律服务标准化,再利用技术力量提升效能是路漫的选择,好似在追赶智能的浪潮中走了一条“逆时流”的路,但也恰是有的放矢,抢占了另一种“先机”。

 


04

立足长三角,欢迎全国同行共造“航母”


关于路漫的成立还有一件趣事。在机构还未创立时,路漫就拿到了2000万的融资,而投资方正是此前一直为其提供法律服务的一家基金。创始人董家友律师和基金负责人一同考察投资项目,一路没有什么惊喜,“不如你就投我吧!”董家友律师和基金负责人这么一说,钱就来了。

 

“真实情况当然没这么简单,”陈士林说,“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客户也感觉到寻找优质法律服务中的难点痛点,也会思考行业的未来,并且意识到这个行业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时代的前夕。”

 

律师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服务于各行各业,以此为端口,其实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和连接。“投资方可能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有着长远的考虑。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法律+行业’,以法律服务为口子,我们能更好地对接其他领域,通过资本的集聚来布局某一个行业,比如不良资产、PPP业务、公司并购或是破产重整等,当律师在参与到这些项目的过程当中,资本的借力会更好地推进法律服务,也会使得这些项目更好地转化。律师这个通道通向的是更多的可能。”陈士林说。

 

“弹药充足”的路漫也正在为长远规划发力。目前,路漫品牌的总部设在北京,统筹全国法律服务协同体的构建与发展,区域运营中心设在南京,负责直营与加盟律所的筹备与运营。陈士林表示,路漫目前成员所集中在江苏地区,但也有全国其他地区的律所正在洽谈加盟,下一步希望用三年左右发展到一百家成员所,同时谋划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律所,能更好地匹配企业机构“走出去”,甚至于个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服务需求,第一站会放在东盟国家和地区。

 

“路漫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不直接面向客户,服务的是律所和律师,但服务的方式也不一定全都由路漫平台产生。”陈士林打了个比方,“路漫更像是一艘航母,单体作战并不具有战斗力,但我们有编队,无论是技术、媒体、培训或其他专业人才和机构,都可以对接到路漫的平台上,形成战斗集群发挥合力。我们欢迎所有有志于推动中小律所大发展的朋友一同前行!”

 

 

了解更多路漫律师品牌机构信息,可关注:

 

ID:lumanpinpa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